飘天文学网 > 一世富贵小说名字 > 第21章 同年

第21章 同年


  皇上亲政,自然要有些新气象,开制科广求人才便是一项举措。不过这种事情徐平也就只能看看,自己既没那个实力,也没那个精力去参加这种考试。

  徐平向吴育介绍了父亲,吴育急忙上前见礼。

  徐正是靠捐官入仕,多次机缘巧合才进入这大殿里,跟进士出身的人可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见儿子跟同年聊着他们的话题,徐正知趣地告辞,去找自己聊得来的人。

  这种前殿早朝,真正前途光明的人都不怎么重视,哪怕是有些官员一向重礼守法,也受不了这里乱糟糟的秩序,大多都是请长假了事。反而是徐正这些,要么捐官,要么依父荫得个闲官的人,将来也看不见前程,才热衷到这里来。他们的交际圈子大多都是普通平民,早朝回去可以漫天吹嘘,抬高自己身份。早朝虽然见不到皇上,每次却可以见到宰辅,对普通百姓那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物。

  徐平和吴育两人挪了挪位次,找个人少的地方,谈起各自这几年的遭遇。

  此时被俘的交趾君臣正在路上,预计九月底或者十月初会到京城,到时献俘仪式将是今年的又一件大事,从南到北早已传遍。随着这消息,徐平在邕州这几年的作为也传得广为人知,所以大多时候是徐平在听吴育讲他的经历。

  天圣五年进士,一等都是大州通判,二等甲科则是上县知县。吴育一任临安知县,次任襄城知县,政绩优等,下一任也要做到大州通判了。

  尤其是在襄城县任上,很是做了些惹人注目的大事。太祖四子赵德芳葬于汝州,其子孙也随葬,每年祭祀都有内侍到襄城骚扰,索要财物,地方不胜其扰。吴育到任后想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绝了内侍发财的路子,很受内侍忌恨,经常半夜寻上门去,让全县不得安宁。也是吴育命好,皇上亲政,原来的内侍都失了宠信,这成了他最大的政绩。

  在普通官员来说,吴育的政绩足够耀眼,将来必受重用。但在徐平面前,却显得黯淡无光,徐平在邕州随便一件事拿出来都足以让吴育仰望。

  但这个时候不是讲面子的时机,吴育对自己的经历讲得很是认真,尽量让徐平听得清楚明白。此时徐平的本官已经远在一班同年之上,背后又有皇上做靠山,自己的功绩也足够雄厚,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天圣五年进士的领袖。两人的差距已经足够大,吴育没有必要在徐平面前顾忌自己的面子,反而要依赖他日后的提携。

  纯以官职而论,此时嵇颖任度支判官,赵諴任户部判官,王尧臣已从度支判官任上离开,这都是徐平的同年,徐平就是顺利任个盐铁判官也实在算不是高官。但若是不论差遣,单从本官说,徐平就比其他人高得多了。最高的王尧臣也还没到员外郎,徐平却马上就到郎中了,这个距离没个十年八年追不上,而且距离还会越拉越大。

  而且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徐平的盐铁判官只是过渡,几个月之后稳定下来最少会到三司副使,那时与其他人的差距就彻底拉开了。

  吴育官宦世家出身,朝里自然有人提携,但与徐平这棵大树比起来,还是差些意思。

  当年的同榜进士,几个重要人物,王尧臣和赵概在馆阁不提,韩琦此时监左藏库,过些日子与徐平一起试学士院,还在苦苦熬资历。文彦博在榆次任知县,包拯在家里尽孝还没有出仕,王素在许州任通判,算来算去,徐平都是鹤立鸡群。

  官场上不抱团寸步难行,史诗上只记官员的政绩,却绝少提到他们身后的亲友团。实际上每一个留名的大臣背后,都少不了那些提携、帮衬他们的人物。

  徐平已经看明白了这一点,官场就是一张大网,每个人都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谁能够在这网里关联到越多的节点,谁就占到了先机。家族、姻亲、朋友、同年,都是这张网里的线,每条线都要好好经营。

  虽然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野心,但本着有利无害的原则,徐平也仔细地经营着自己的每一条关系线。他出身平民,除了机缘巧合地与外戚李用和一家扯上了关系,再没有别人可以依靠,更要加倍珍惜这一帮同年。

  把自己的经历说过,吴育道:“自数年前我们各赴本任,同年间纵有书信往来,依然还是觉得冷淡了许多。云行这次归来,劳苦功高,将来必有大用,也是我们天圣五年进士的荣光。过几天就是中秋,朝里例来有公假,不如就把在京里和左近州县任职的同年一起唤来,喝酒吟诗,也是美事。”

  “如此甚好。我刚回京,也不知道其他人住址,不如就由春卿联络如何?”

  吴育笑道:“我跑跑腿自然是可以,不过却要借重云行的名头。说破天去,如今京城里面,也只有你有名头能把人招集起来。”

  吴育一提,徐平就明白过来。谁出面招集谁就是出风头,到了这个时候,却是再没有哪一个同年跟自己抢风头了。

  想了一下,徐平对吴育道:“既然如此,便就定在中秋假里,到我中牟县的庄园里聚齐。那里虽偏僻了些,风景却好,而且远离京城,由得我们自在。”

  “好,那就这样定下来,我去说与其他几人知道。对了,王仲仪在许州,那里离京城不远,不知他有没有空闲。左右是在云行中牟的田园里,那里也不算无故返京。”

  官员外任,没有诏旨或是台旨,是不能私自离开治地偷回京城的。王素虽然家世显赫,也不能不把这规矩当回事。

  徐平道:“无妨,我给许州去一封信,着下人送过去,看他来不来吧。”

  王素是名相王旦之子,三槐堂王家到了这个时候虽不能说是全盛,但人脉众多,要拉关系自然是不能把他漏下了。

  两人说着闲话,不知不觉外面太阳升了起来,把大殿照得亮堂堂的。

  维持秩序的閤门官兵都富有经验,知道后面垂拱殿里的早朝马上就要结束了,打起精神,开始整顿殿里乱糟糟的秩序。

  徐平与吴育分开,各自找各自的班次位置。按官阶、职事,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站立的地方,前殿早朝虽然不至于太精细,总要站得大差不差。

  依着本官,徐平自然是站到了前面,静静等着当班宰辅过来。

  要不了多久,参知政事宴殊急匆匆地赶了过来。他当班,后边早朝毕了还要到前殿画押,过了时辰就算缺勤,时间特别紧张。

  进了文德殿,到人群前面喘了口气,宴殊高声道:“今日无事,早朝散了吧。”

  一众朝官高声唱诺,行礼如仪,人群慢慢散去。

  除极少数的日子,当班宰辅过来说的都是今日无事,实际上真有大事也不会跟这帮闲官商量,除非什么大赦大仪式之类的。大家早已习为常,纷纷退出殿去。

  徐平也随着人流后退,却被前面喘过气来的宴殊叫住:“徐平,今日诏旨,三日后你与韩琦试学士院,稍后有祇候下旨给你。你这些年政务勤劳,这些日子就不用上朝了,回去好好温习诗书,准备院试!”(未完待续。)


  (https://www.piautian55.net/book/2310929/302365577.html)


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www.piautian55.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piautian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