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蓝色海洋
虽然来得很早,但是在CIC,也就是作战信息中心却没有秦旭的岗位。
没啥好奇怪的,就算秦旭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秦斌,罗威利少校也不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一名才来三天的见习军官。
现在是罗威利少校亲自坐镇指挥。
其实也算不上指挥。
“兰芳”号的任务,就是把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密,在转发信息的时候确保集束通信系统的天线对准火星。
虽然获得了来自旗舰“光荣”号,以及第九舰队其他战舰的协助,但是“兰芳”号仍然需要跟第一舰队与第八舰队的数百艘战舰保持联系,而这些战舰都在运动,相对位置一直在变化。
要命的是,这些战舰与“兰芳”号的距离都高达数十万千米。
如此繁杂的精确控制肯定无法由人来完成,只能依靠战舰上由AI控制的中央数据处理系统。
因为是分布式系统,所以跟传统意义上的中央计算机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这套控制体系中,罗威利等官兵要做的,其实就是监视整套系统的运行情况,并且及时排除出现的故障。
主面板上显示着区域里面的所有战舰。
在屏幕正中央,就是绰号“水母”的系外天体。
罗威利少校没有给秦旭安排任务,秦旭也没去自讨没趣。
当然,他有自己的位置,就在罗威利少校后面,有一台信息显示设备,能够用个人终端控制。
以信息情报副官的身份,秦旭能接入所有通信频道。
只是,没这个必要。
为了避免产生干扰,第一舰队与第八舰队的战舰全都呆在很远的地方,靠得最近的都在几万千米之外。
在附近监视“水母”的是数百台AI控制的小型无人探测器。
“兰芳”号收到的信息,就是由这些无人探测器拍摄下来的,只是由第一舰队与第八舰队的战舰做了处理。
此时,“蓝色海洋”号已经跟“水母”脱离,正在缓慢调整姿态。
“蓝色海洋”号是火星联邦迄今为止建造的吨位最大的船只,就连联邦舰队的旗舰,火星联邦唯一的百万吨级战舰,即“独立”号母舰在她的面前,也只是一个侏儒,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严格说来,“蓝色海洋”号不仅仅是一艘拖船,更是一艘特种工程船。
为了获得足够大的推力,“蓝色海洋”号安装了四十八台一千太牛级,即常说的一亿吨级聚变发动机,以及二十四座一千吉瓦级多燃料反应堆。因为只能用氘与氚做燃料,又不可能在途中补充燃料,所以“蓝色海洋”号装了一座聚变燃料提炼工厂,以便能就地获取聚变燃料。
其实,“蓝色海洋”号最重要的就是提炼与生产聚变燃料的能力。
提出“金手指”行动的时候,首先确定的就是不能用氦3做聚变燃料,也就是无法采用功率密度更大的高阶反应堆。
原因非常简单,没有那么多氦3。
在理论上,要想让质量高达四点八亿亿吨的天体的速度,由每小时一百五十千米降低到每小时二十五千米,哪怕聚变发动机的燃料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也要二十万亿吨燃料,而火星联邦掌握的可开采的氦3总共还不到一千万吨。虽然通过几个巨行星,并且在聚变发动机中增加工作介质,能把燃料的需求量降低一大截,但是没有任何人会疯狂到动用全部战略资源。
不要忘了,用氦3做燃料的高阶反应堆几乎全都用在战舰上。
用光氦3,火星联邦的战舰都将成为摆设。
不使用高阶反应堆,不用氦3做燃料,很多问题能迎刃而解。
“水母”的含水量高达98%,而且氢的同位素,氘的含量并不低,完全可以就地获取可控聚变的燃料。
需要做的,也就是补充锂6,并且在中途,也就是在围绕天王星转圈的时候更换反应堆的防中子护罩。
为此,“蓝色海洋”号拥有长达四千五百米的船体。
船首是控制区与生活区,然后是设备区与物资仓库,接着是位于船体中部、用来储存聚变燃料的数百个球形高压罐。反应堆与推进器都在船体后部,远离人员生活区,以此降低中子辐射产生的危害。
把船体设计得如此巨大,主要是为了装下拖拽设备。
在此之前,“蓝色海洋”号在“水母”的前方,将船头顶在“水母”上面,通过反向推进让“水母”减速。
为此,“蓝色海洋”号拥有所有舰船中最为粗壮的框架龙骨。
关键还有,制造“蓝色海洋”号龙骨的是用来制造轨道电梯承力骨架的“电磁激励单晶复合纤维”。
采用顶推,而不是拉拽的方式让“水母”减速,只是为了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
顶推减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作用到“水母”上的力量很有限,产生的加速非常微弱。
在此之前,“蓝色海洋”号作用到“水母”上的加速度均在0.0001G以内。
现在要在七天之内,让“水母”的速度由每秒七十千米降低到每秒二十五千米,必须把加速度提高一百倍。
显然,顶推减速肯定不行了。
别说“蓝色海洋”的推进器无法产生如此巨大的加速度,就算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也会让“蓝色海洋”号粉身碎骨。
顶推不行,只能用拉拽的方式让“水母”减速。
当然,还需要足够多的一亿吨级引擎来提供减速所需的力量。
其实,这正是通过“九头蛇”工程建造了一百二十艘小型拖船的关键所在。
这些拖船,全都配备了二十四台一亿吨级引擎,能够产生相当于“蓝色海洋”号一半的推力。
只是,这些拖船都需要由“蓝色海洋”号提供聚变燃料。
这正是需要“蓝色海洋”号提炼与生产聚变燃料的原因。
在一百二十艘小拖船上场前,得让“蓝色海洋”号绕到“水母”后面,展开如同渔网一般的柔性紧固缆绳,并且选出一百二十个锚点,用热力钻头把锚桩送到“水母”内部数十千米处。
听上去很复杂,实施起来却一点都不困难,而且全部自动化。
需要的只是几个小时的时间,以及相同时间的耐心。
(https://www.piautian55.net/book/2411680/401268935.html)
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www.piautian55.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piautian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