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网 > 大国崛起1857小说 > 第一百八十三节 拿破仑的想法

第一百八十三节 拿破仑的想法


  南北双方从力量对比上看,北方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北方联邦有23个州,2300万人口,几乎所有的重工业、军火工业和轻工业都集中在北方。

  南方联盟只有11个州,900万人口中有400万是黑人奴隶。南方大部分经济靠经营农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型兵工厂。

  但是,南方对战事早就做好了准备,秘密训练了一支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

  所以他们一开始就能向华盛顿进军。

  战争开始的第一天,林肯发表讲话,他号召忠于国家的各州在3个月内提供75000名士兵,以便联邦政府把叛乱镇压下去。在城镇和村庄里,人们同仇敌忾,各界人士为招募和装备军队进行募捐,几乎每个村镇都有人参军,他们庄严地宣誓要在7月中旬以前粉碎这次叛乱。

  没人以为这是一场长期战争,美国南北两方都认定这是一场短期战争,伍崇曜也越来越不看好朱敬伦的判断,在担心武器无法出手的情况下,他将一批已经交货的10万只步枪,以5两银子的价格,卖给了美国人。

  然后他决定不再炒武器,全力投入棉花期货之中。

  但是朱敬伦订购的50万支步枪,他没有决定权,也不敢给朱敬伦做决定,这些步枪就不断的被英国人交货,然后送到仓库中。

  伍崇曜不知道,他的这个决定,让他不经意间跳出了一个老鼠仓,最后倒是朱敬伦在武器上吃了不少的亏,一大批武器砸在了手上。

  另外粮食价格也有所增长,但是只涨了一半而已,伦敦的银行家们并不看好粮食价格,因为即便美国人自己把自己打烂了,大英帝国要的粮食,也能运过来,没人敢阻拦大英帝国的舰队,再说,美国人不卖粮食,还有俄国人,这个时代俄国才是世界第一大小麦出口国。

  听人劝吃饱饭,伍崇曜到英国一个月后,就把囤积的粮食抛空了,小赚了一笔,刨除成本和仓储费后,聊胜于无。

  现在他手里至少有一百万两银子的现金,他开始积极投入棉花期货,美国的棉花依然在供应英国市场,因为美国舰队此时还没有能力封锁南方,英国商船也好,南方自己的商船也好,南方的棉花还完好无损的从纽约送到英国,而纽约是一个在北方境内的城市。

  所以棉花价格虽然暴涨,可是涨幅还不算离谱,报纸上甚至在说这种涨价完全是因为恐慌,英国政府又开始抛售储备棉花用来打击物价,以免造成全面的通涨。

  这个时代,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但是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还方兴未艾,棉纺织业在各国都是工业革命的核心部门,不是这个部门有多高的技术含量,而是这个部门能解决最多人的就业问题,衣食住行,穿衣排第一,谁都要穿衣服。

  棉花是最优的解决穿衣的材料,毛布不舒服,产量也不够,麻布太粗糙,是穷人选择,丝绸是奢侈品,因此棉布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结果就是全世界都需要棉花。

  而美国是棉花生产的最佳地域,几乎无限的土地资源,让他们独享了棉花种植的利益,1830年欧洲从美国进口棉花72万包,到了1850年飙升到了285万包,去年1860年,更是达到了500万包。

  其中英国纺织业的77%棉花从美国来,法国是90%,德国60%,就连土地同样广袤的俄国,也从美国南方进口了本国需要的棉花数量的92%,这样的结果让美国南方各州产生了一种棉花上帝论的论调,认为细细一根棉线就能勒死全世界的,所以他们才放心大胆的发动战争,不是他们有信心能打赢,而是他们认为欧洲一定不会坐视不理。

  美国南方以为他们控制了欧洲,欧洲人又不是傻子,玩商业,玩金融,伦敦的金融家,依然还是纽约金融家的老师,所以各国纷纷退出了棉花储备政策,英国最为完善,他们每年的棉花储备与消耗比是1比5,也就是说他们有五分之一的需求储备,这么庞大的储备,几乎让他们控制了棉花价格,这就好像后世的产油国希望控制油价,总是斗不过资本家一样。

  也就是说,只要市场上的棉花数量减少不超过五分之一,英国政府就能控制棉价,同时只要美国战争在一年内结束,那么市场就不会受影响,因为明年美国棉花供应就正常了。

  伍崇曜在伦敦的代理人,巴林银行的一个经纪人这么向伍崇曜解释着,此时就是在赌,赌美国战争在一年内结束,还是会持续多年。

  这时候伍崇曜想起了朱敬伦的论断,至少三年,他对此确信无疑,历史上,那一朝南北一统的时候,不是打个你死我活,一年哪里能够?

  所以伍崇曜义无反顾的将自己的资金都压在了棉花上,让代理人帮他逢低吃进,有多少吃多少,这时候只要市场价格下跌,伍崇曜的资金就会进去,好像在托市一样,而英国政府正在打压棉价,导致了解内情的圈内人纷纷传言伍崇曜在跟英国政府对赌,他们极少有人认为这会是一场持续一年以上的战争,因为他们不太瞧得上美国人的战斗力,以及美国軍队的规模,所以不少人传言是中国豪商在挑战英国政府,一时间他们开始观望,本来也想进场炒作的人竟然都打算看看再说。

  诡异的结果发生了,伍崇曜两百万两巨资砸进去,市场竟然没起什么大的波动,竟然让他以10美分的均价采购了两百万两的棉花期货,相比英国政府那五分之一的庞大储备,他这点钱确实也泛不起一个水漂。

  之后就是等了,伍崇曜没办法留在欧洲,他已经到了巴黎。

  法国人竟然也对美国战争异常的关心,人人都在谈论这场战争,当然是商人,其他人上层人物只会关心舞会上川什么,以及皇帝请来一群中国人的奇闻。

  谁能想到他们的皇帝会请这些人来呢,报纸上已经把皇帝骂了个狗血喷头。

  原因很简单,报纸大肆爆料,说他们已经在英国都打听清楚了,这根本就不是一支正规的外交使团,只是中国地方政府派来的一个使团,英国女人连接见都没有接见,而我们的皇帝竟然热情的邀请他们,这是在向海峡对面的英国人表明法国人低人一等吗?不,这只能说明拿破仑阁下以为自己低于英国女王一等。

  报纸上的风气,就是拿破仑邀请广東使团的原因,因为他的反对者越来越多了。

  拿破仑当皇帝后,跟他的叔叔一样,就开始有了反对者,可是他又没有他叔叔那种超强的能力以及显赫的功绩,于是渴望权力的中产阶层就越来越反对拿破仑三世的统治,朴素的农民倒是支持拿破仑,可是朴素的农民根本不掌握话语权,因此就出现了报纸经常跟拿破仑的证词打对台戏的情况。

  包括这次发生的英法联军攻打北平一事,战前所有的报纸都叫嚣着战争,战争打赢了他们却不歌颂拿破仑,反而再次开始挑刺,拿破仑派去领军的将军孟托班回国之后,拿破仑给他弄了一个议员,还给了一些年金,封了伯爵,让报纸好一通骂,搞的孟托班都直接把拿破仑给他的一封封信公开,表示并不是他贪婪,公开拒绝这笔年金,可普法战争之后,拿破仑下台后民众才发现,他们的皇帝还是兑现了诺言,悄悄从中国人的赔款中把这笔钱给了孟托班。

  这就是这个时代拿破仑的处境,没有绝对的威望,同时报纸们早就习惯了言论自由,你打输了他们会骂你,打赢了他们还是会骂你,作为一个王权,这个政府毫无公信力,就跟后世的中国一样,老百姓死活不相信政府,政府说什么总有人站出来怀疑是阴谋。

  所以当广東使团到了英国之后,拿破仑也是出于美国那种想法,来一个特殊国家的使团来本国,给自己的统治助助力,就好像中国皇帝总喜欢接见番邦的使臣,然后给大把的赏赐一样,这是昭显权威的好时机。

  但没想到还是惹来的责骂,假如拿破仑不轻陈芝廷来法国,估计还是会挨骂,那时候就会说在拿破仑阁下的统治下,连中国这样的没落国家都把法国不放在眼里,人家去英国,可就是不来法国云云。

  皇帝当成这样,还真的不如不当。

  同样民众的不理智到这样,也不是什么好事,他们不知道后来的普法战争就是拿破仑被他们逼得,接着被德国压制了半个多世纪,还在二战被人彻底灭了一回。

  糟糕的皇帝,不理智的国民,以及矛盾重重的统治制度,法国的衰落早已注定。

  只是此时还没人看得到这一点,法国精英即使在不满拿破仑的统治,他们也会承认,现在的法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或者说法国从来都很伟大,这跟拿破仑家族没有关系,就算没有拿破仑,他们还有路易十四。

  在半个世纪之后,不知道战败的法国人,是不是非常怀念当年拿破仑带他们横扫欧洲的风光?

  在这种矛盾之中,陈芝廷惶然未觉的闯入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的宫廷。


  (https://www.piautian55.net/book/2465118/336532467.html)


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www.piautian55.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piautian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