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乡试(三)
陈浮生五经选择的是《礼记》,这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正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在他看来,五经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这一经,儒家的根基便是礼乐。
《诗经》争议太多,有人认为知道单纯地描写了上古之景,有人却偏要强行扯上明君贤臣,《尚书》不过是公文总集罢了,《易经》太过高深飘渺,让人摸不着头脑,至于《春秋》,就连孔夫子本人都承认“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是一本捏造出来的典籍,陈浮生实在对其喜欢不上来。
如此一来,就只有《礼记》最合心意,而且四书中的《大学》本就出自《小戴礼记》,两者之间有着最为清楚的脉络相承关系。
“不过还好。自前朝覆灭以后,朱子的地位也受到了不小冲击,否则现在做题还要像前朝一般按照他的注释来答题,否则便是一顶有悖圣人教诲的大帽子扣下来,哪有现在这样的灵活自由?”
打开油布包裹的试纸,两道四书题跃然在目。
陈浮生轻轻一笑,这第一道正是出自《大学》。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大学》之中提出三纲八目之后,便是“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
陈浮生清楚新党一向提倡变法图强,宣扬变了法,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而旧党则是指责对方说“小人喻于利”。追逐利便是满足内心之欲,不是君子所谓。
其实这也是有着根源的,这种辩论也不是第一次了,根源还要从朱陈两家的王霸利义之辩开始说起。
这一次,明确地表明“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显然是旧党打算正本清源了。
只要写以德为本,则财自来,天下自然大定,就不会跑题,剩下的,能不能增添光彩,就要看自身的本事了。
摇摇头,看向第二道,果然是一样的调调,‘麻冕、礼也’。
这一道出自《论语·子罕》,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圣说:“用麻来织行礼时的帽子,是符合礼的;如今用丝来织,这样俭省,我我宁肯违背古礼,也同意大家的意见和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行礼,然后升堂再行礼,这也是符合礼的。今天,大家都只升堂后行一次礼,这是傲慢的表现。虽然违反大家的意愿,我仍然主张先在堂下行礼。”
这一道题也是充满了浓浓的保守意味,表面上是说了孔夫子对性质相同的两件事上,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但是真实意思是在无伤大雅的小事上,可以从众,但当涉及到伦理纲常的根本的时候,也要坚守底线,不能有丝毫让步,和平时常说的吕端大事不糊涂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其实对这一句也是有着不同的见解,按照曾经风光一时的心学所说,则是夫子不拘小节,不看重形式而在乎自己的本心。
不过既然主考官是旧党出身,这种说法自然是少提为妙。
不过叶信不提陈浮生也不会觉得这一次乡试的倾向居然如此明显,显然朝廷的党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除了朝廷的决策,就连抡才大典都沦为了战场,看来就算到了京城,参加会试,也还有一场风波。
至于《礼记》的题目,陈浮生就随意了许多,自从五经魁取消之后,五经题的重要性也直线下降,因此乡试也有着四书为主,五经为辅的说法。
理论上只要做得不算太差,文理通顺就行。
等陈浮生看过试题,在心中打下腹稿,下午已经过了大半,他也懒得提笔答题,用自带的火炉熬上一小锅粥,就上带来的小菜直接把晚饭提前解决了。
用过晚饭,整理干净,天色已然开始变暗,虽然有着发下来的蜡烛,陈浮生也没有心情使用,铺好号板,挂上纱帐,直接躺在上面,放松下来,散去了对于自身状态的控制,让体内的青城内力自行运转起来,脑袋却没有闲着,眼睛半闭着,对腹稿进行推敲琢磨。
这是有原因的,虽然他精力旺盛远远胜过那些普通的士子,但是他之前没有想到贡院在乡试期间居然能够积累那么宏大的浩然正气,就算他一身魔门修为已经尽数化去,但是还是有着细微的不适应。
用这种状态去答题,指不定会造成什么后果呢。还不如休息一晚,第二天调整好了再开始,两天的时间,对他而言已经足够了。
果然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在安息香的作用下,一夜无梦。陈浮生一觉睡了个自然醒,睁开眼伸个懒腰,神清气爽。
看看天色,已然大白,大多数的考生早就开始答题了。
取水净面,陈浮生满意地点了点头,在不能用肉眼看到的层面之上,他和整个贡院气息已经隐隐相合起来,那种微微的不协调感觉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方再也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异类进行打压驱逐。
而且笼罩着整个贡院的文思之气比起昨天下午,更加浓郁强盛起来,如果说昨日还只是不成编制的散兵游勇,今天就是十倍数量的精兵强将。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昨天刚刚开始,许多考生还没有真正开始答题。
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文思之气,不单单是士子,就算是大字不识的屠夫或者农夫一样都有。
顾名思义,文思之气便是每个人经过思考之后神魂产生的一种肉眼看不到的气息,之所以冠以文字,并不是贬低常人,纯粹是因为相比那些整日里只着眼于一日三餐生计的常人,读了更多书的文人自然明白更多的道理,想得也更加广博深入,身上的文思之气,自然也更为浓郁。
(https://www.piautian55.net/book/2518024/374162453.html)
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www.piautian55.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piautian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