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0章 倭国人很有用
大明朝廷对于倭国,现在称之为绥海省的瓜分迅速落下帷幕,在国内改革日趋紧张之际,各部门仿佛找到了宣泄口,一道道政令如同不费劲一般,迅速出台,而后通过内阁,颁布出来。
朝报开足马力,一连十天都是关于朝廷征服倭国的各方面报道,尤其是新版地图,前所未有的扩大,布置囊括了大明北方的一望无际,陌生的疆土,还包括了海上了,仿佛无穷无尽的海岛,而后是安南,金边(柬埔寨),大的不可想象。
不看还好,一看之下,哪怕是一些朝廷高官都恍恍惚惚,不知不觉间,大明有这么大的疆土了吗?
这在民间激起了相当大的振奋,一时间对于朱栩的歌功颂德之声甚嚣尘上,掩盖了一切的杂音。
一些万历年间的老臣,尤其是一些早已经致仕的武将,看的是热泪纵横,他们通过大元帅府,奏请给朱栩上尊号,以示功德,告慰神宗皇帝。
这个尊号有二十八个字之长,简而言之就是:圣德懋武大皇帝。
这件事引来了朝廷的一些讨论,认为朱栩应该有更为显著的圣号,方能匹配他的文治武功,一时间各种上疏,五花八门的尊号出现在朱栩眼前,连带靖王,汪乔年也忍不住上书。
最后的结果,就是朱栩的一句为了结。
‘是朕好大喜功,还是你们乐于邀功求赏?’
这句话堵的朝廷上下一句话说不出,憋的难受,这件事也算不了了之。
一些暗地里的谣言碎语还是不断,指责朝廷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开战,浪费钱粮,开战只是满足帝王的野心,却不知害死多少将士,多少嗷嗷待哺的灾民。
对于这些,朱栩只是在批复南直隶巡抚陈奇瑜的奏本提过一句:功与过论且太早,三五年后再看。
但这件事确实是大大的激励了明朝因为天灾,‘新政’等造成的疲惫状态下的士气。
朝野之中,甚至渐渐的出现了一种不大不小的声音,那就是讨伐缅甸,以雪万历年间被侵略的耻辱。
这种声音很有市场,朝野一些大人物认为这个战争能够转移国内的视线,缓解天灾,改革等的压力。
好在孙传庭等人还有理智,没有被这种声音左右,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内阁在未来两三年,矢志于推动‘新政’前进,不会再发动战争。
总而言之,因为吞并倭国,明朝士气大振,朝野澎湃。
内阁一连十多天,集中精力处理倭国的善后事宜,在十月初,乾清宫特使,内阁辅臣周应秋,在天津卫登船,前往对马岛,然后乘海军的船,前往江户。
这个时候,杨嗣昌已经在江户,他在梳理倭国上下,不管是投降的,起义的,还是自顾参与倒幕的,最后都要接受明朝的统治。
这里面,有人看得清大势,乖乖交出兵权,自然也有顽固不化,需要武力征讨的。
外加需要对投降,起义的十多万大军的控制,杨嗣昌,多尔衮等人着实废了一番心力。
在周应秋从对马岛出发的时候,杨嗣昌,多尔衮,巴达礼,松平信纲,伊达政宗等众人,在江户内湖,送明正天皇兴子。
兴子一身的和服,身边是一群宫女,再身后是大明的军卫,湖面上,则是大明的海军,曹变蛟已经上岸,静等着。
松平信纲站在兴子身前,神色复杂,还是恭谨的道:“陛下,倭国存亡,系于您一身,万请保重!”
兴子俏脸就更复杂了,短短一个月发生了太多事情,她还是有些缓冲不过来。
兴子身边是她的母亲和子,这个后水尾天皇的皇后真是命大,不但没有死,甚至伤也不重,已经好了大半。
她站在兴子身边,轻轻拉着兴子的手臂。和子也要跟着去大明的,神色倒是镇定的比较好。
松平信纲犹豫了一下,还是低声道:“陛下,我们还在与明朝争取,如果能保留您的帝号,倭国就还在,您,还请努力!”
松平信纲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靠兴子去大明争取大明皇帝的心意。
兴子抿了抿嘴,心里复杂难明,轻轻的说道:“我知道了。”
松平信纲不敢多说,缓缓退了回去。
“上传吧。”和子低声说道。
兴子又看了眼江户方向,那里还要青烟升起,这么长时间了,还是没有清理干净,也不复她之前印象里的洛阳了。
她没有看松平信纲等人,这些过去熟悉陌生的人,现在是真的陌生了。
兴子终于还是登船,在曹变蛟的亲自护卫下,扬帆出海,转道回京。
周应秋没有走水路,而是在关门海峡上岸,一路有着李定国护送,赶往江户。
他是钦差,按理说应该快马加鞭,但实则上边走不看,在对倭国各处进行实地的观察。
因为没有驿站,路也不好,他们走走停停,慢的更多。
马车上摇摇晃晃,周应秋看着骑着马的李定国,道“没有水泥路,没有官道,没有驿站,倭国确实要好好改造一番。”
没有的东西,一旦要有了,那就表示可以赚很多钱。周应秋是一个务实的利己主义的人,他已经看到内阁可以在倭国捞多少银子入国库了。
李定国微微倾身,示意他在听。
周应秋对这个孙承宗的关门弟子很是好奇,说完一句,忽然道:“我听说,你是皇上介绍给孙阁老的?”
李定国道:“准确的说,是永宁公主。”
周应秋看着李定国的脸色,思索着他的年纪,会意的笑了笑,没有再说。
李定国已经在行伍多年,不喜欢说话,周应秋不开口,他也不会搭话。
但旋即李定国猛的抬头,道:“大人稍坐,应该又是一群聚众的乱匪,末将去去就来。”
周应秋面色如常,坐在马车上,安稳如常。
这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波了,倭国的秩序被摧毁,新的秩序未建,倭国现在是一片混乱。
不足两刻钟,李定国去而复返,道:“大人,已经赶跑了,可以继续上路。”
周应秋‘嗯’了声,旋即又感慨道:“倭国的人口太多了,得送一些出去。”
李定国看了他一眼,没有多言。
李定国已经听闻,周应秋在内阁建议,将倭国的一些不听话的人进行流放,流放到吕宋以南。
据说,联合舰队几年前就在那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荒岛,上面就是一些蛮人,连一个国家正式的都没有。
联合舰队已经修筑了几个据点,来往商船渐多,但人手还是太少,需要大量开荒的人。
显然,周应秋认为,这些倭国人很合适。
(https://www.piautian55.net/book/2528248/439221608.html)
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www.piautian55.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piautian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