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网 > 皇兄何故造反在线阅读 > 第三百二十四章:奇怪的立场

第三百二十四章:奇怪的立场


  看着陈循如释重负的退回文臣队列当中,朱祁钰的神色颇有些复杂。

  没想到兜兜转转,历史还是回到了原点。

  陈循以为,让徐珵改了个名字,便可以蒙混过关。

  但是实际上,相对徐珵这个名字,朱祁钰对于徐有贞这个名字,更加的印象深刻。

  毕竟,前世的时候,徐有贞这个名字,在朝中可是举足轻重。

  而他在朝堂崭露头角的起点,也正是这次修渠。

  不过,前世的时候,要比如今晚一些。

  当时的朱祁钰,刚刚登基,手忙脚乱,哪顾得上什么沙湾决堤,接连几年,都只是派遣官员案子旧例筑堤。

  直到景泰四年,沙湾大决口,淹死了不少民田百姓,筑堤再也无用,朝廷实在没有办法,才真正将此事拿到了朝议上讨论。

  徐有贞就是在那个时候,在他的老师陈循保举之下,被任命为治河大臣,全权处置沙湾决口的事宜。

  不得不说,这个人虽然心机不正,但是在天文地理,数算杂学方面,还是颇有造诣。

  引黄河入沁水,修渠设水关,就是他提出的方案。

  不过当时,时间已经过了数载,朱祁钰也的确没有认出来,他就是那个提议南迁的徐珵。

  出于对陈循的信任,朱祁钰批准了他的方案。

  但是当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那个时候,陈循还老老实实的待在内阁,执掌工部的是江渊。

  修河本应该是工部的执掌,但是因为接连几年都修河不利,所以朱祁钰最终将修河的事务,交给了内阁保举的徐有贞。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其实是一次阁部之争的雏形。

  徐有贞出自翰林院,尔后转迁詹事府,一路都是走的清流衙门,和工部没有丝毫的关系。

  陈循保举他来治河,实际上就是在侵蚀工部的事权。

  对于这件事情,工部自然不会罢休。

  但是诏旨已下,徐有贞的方案,也的确详实可用。

  于是,江渊便提议,动用京军协助修渠。

  要知道,当时的徐有贞不过是詹事府一个右谕德,从五品的官职,当钦差巡抚地方是够了。

  但是要说指挥京军,哪怕只是协助修河,他的份量也不够!

  到时候,朝中有资格主持如此大事的,就只有工部尚书一人。

  但是这涉及到内阁和六部之间的争斗,又岂是那么简单就能翻盘的。

  最终,在内阁的支持下,徐有贞上本,以京军出动,靡费过甚,惊扰百姓,且修筑大渠,需视水情而定,非日日皆可动工,因而拒绝了江渊的提议。

  于是,在徐有贞的主持下,仅靠沿岸附近的几千民夫,耗时足足近两年,最终修成了那条被称为广济渠的大渠,沟通了黄河沁水,解决了漕粮转运的难题。

  徐有贞也凭借此功,一路官运亨通,累迁左副都御史,成为了南宫复辟的中坚力量。

  这一世,朱祁钰早做准备,提前命工部修筑大渠,可没想到,徐有贞到底还是掺和了进来。

  只不过,这一次,工部的尚书是陈循,修河的事务被工部全面接手。

  因此,徐有贞最多也就是当个顾问而已,想要和前世一样将功劳全部揽在自己身上,怕是不可能了。

  大明的清流和浊流有着严格的区分。

  清流词臣,往往在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科道风宪,礼部这些清贵衙门流转,现在,还多了一个内阁。

  但是事实上,这些清流词臣,却鲜少有入地方或者是部院当中做具体的实事的。

  这次,朱祁钰就打算拿徐有贞开刀。

  他既然擅长修河,那么等修完了这次的大渠,就到工部都水司当个郎官,掌水利川泽之事,也算是人尽其才。

  不然的话,他老是待在翰林院里安安分分的攒资历,连朝事也不怎么参与,岂不是便宜了他。

  工部奏事结束,紧接着,武臣队列当中,白发苍苍的李老公爷精神矍铄的出列,奏道。

  “陛下,前次臣等弹劾靖远伯王骥畏缩不前,忧惧避战,兵部尚书于谦识人不明,回护王骥,置苗地百姓于水火一疏,如今王骥已被押回京师待勘,于谦却仍无处置。”

  “臣以为,有此大过,于谦不宜继续执掌京营,恳请陛下罢去于谦京营提督大臣一职。”

  在场众臣精神一振,果不其然,这才是正戏。

  最近京城当中流言纷纷,都说天子忌惮于谦权重,想要借机针对于谦。

  昨日的罚俸旨意,更是为这道流言添了一把火。

  不少大臣都在暗中猜测,勋戚那边会继续趁此机会,从于谦手中夺回京营。

  流言方兴未艾,这边勋戚立刻就动手了。

  于是众臣纷纷都望向了上首的天子。

  天子倒是没什么意外的反应,淡淡的道。

  “此事非同小可,众位卿家,都是如何看法?”

  老大人们心里提着的一口气总算是放了下来。

  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天子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处罚于谦,如此一来,除了跟天子正面对决,就没有其他的路了。

  但是如今的这位天子,可不是容易招惹的。

  上回左顺门前的跪谏场景,老大人们可都还历历在目,别的不说,那次被当成典型处罚的几个御史,可是无一幸免,全都战死在了和瓦剌一战当中。

  虽然说大家都知道,战场之事,并非人力可以控制,但是老大人们可不愿意再去触天子的霉头。

  如今看来,天子只是支使勋贵出面,说明还是顾及着朝野舆论,群臣态度的。

  既然如此,老大人们也就没什么可害怕的了。

  当下,便有御史站了出来,道。

  “陛下,此事尚未有所定论,王骥虽被押送回京待勘,但是其是否有罪,仍需朝廷调查,如何能够以此怪罪于尚书识人不明?”

  “何况苗地情势多变,既然派出总兵官平叛,自当给予信任,臣以为,于尚书所为并无不妥。”

  “陛下,臣弹劾丰国公李贤,胡乱弹劾,不明是非,为一己私利混淆黑白,实乃佞臣也,请陛下治罪。”

  有人挑头,就有人跟随。

  这个御史说完之后,底下一下窜出来好几个御史,纷纷开口道。

  “陛下,丰国公接连两次弹劾于尚书,句句不离京营大权,实非为国计也,而是为图谋京营之权,其心不轨,请陛下明察。”

  这就是文臣的惯用伎俩,不仅要说事,更要谈人。

  事情对不对的吵不出来,我就对你人身攻击,质疑你的动机。

  随即,又有御史附和道。

  “不错,陛下明鉴,自土木之役后,于尚书临危受命,兢兢业业,夙兴夜寐,辅佐陛下整饬边境,布置京城防务,君臣齐心,方有紫荆关之大捷。”

  “于尚书一心为国,忠君为民,不想竟遭小人如此构陷,实乃朝野震惊之事,请陛下严惩此等用心不轨之辈。”

  除了人身攻击之外,文臣的第二条传统技能,就是叫撞天屈。

  到了于谦这种地步,压根不用他自己出面,自然有的是人为他来鸣不平。

  何况,这次勋贵的目标明显是京营大权。

  如此一来,涉及到的可就不是于谦一个人的事情了,而是整个文臣的事。

  这边接连跳出来数个科道,勋贵这边明显也不是临时起意。

  忻城伯赵荣出列,开口道。

  “王骥裹足不前,忧惧避战,乃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否则陛下何以下诏撤换征苗总兵官?若论战略武备之事,自当是我五军都督府更有发言权,尔等文弱书生,只知读诵圣人之言,何谈武事?”

  他这么一说,可就算是炸了锅了。

  文臣这边虽然说人身攻击,可到底只是针对出面弹劾的李贤等寥寥数个勋臣。

  但是赵荣的这番话,直接把整个文臣都给盖了进去。

  毕竟,在朝中大部分的大臣,都没有上过战场。

  因此,赵伯爷如愿以偿的获得了文臣的集火,无数大臣纷纷出言指责。

  “忻城伯这是何意?”

  “我朝虽文武分治,但既是朝议,自当畅所欲言,何以对我一众文臣如此轻视?”

  除了科道的官员,文臣这边的大佬团也终于不再沉默,首辅王翱率先出列,开口道。

  “我等虽不曾上阵杀敌,但却非不知兵事,远的不说,辽东之时,达军围城,老夫亦曾手持利剑,手刃贼虏。”

  “紫荆关一战,提督大臣王文当机立断,果敢坚毅,力挡也先攻城,用兵谋略,方有我军大胜。”

  “兵部尚书于谦,虽坐镇京师,但一应军队防务调动,俱出兵部,忻城伯此言,不免令忠臣寒心。”

  左都御史陈镒也上前一步,淡淡的开口道。

  “即便是上阵杀敌,我等文臣亦未落人后,瓦剌一战,阳和口协理军务参议杨信民,倒马关提督军务按察使曹泰等人,俱披挂上阵,身先士卒,城破之日,几位大人誓死不退,以身殉城。”

  “除他们之外,我科道官员协理军务者,无一人不尽忠职守,有品级的战死官员不下数十人,忻城伯忘了的话,老夫可以再给忻城伯念一念当时的抚恤名单。”

  “如今他们尸骨未寒,便忻城伯如此讥讽,其能对得起他们一腔热血,埋骨边境?”

  赵荣头上冒出一丝丝的冷汗,被说的哑口无言,有些不知所措。

  他没想到,就这么一句话,就让他被文臣这边如此围攻。

  一旁的李贤心中也不由暗骂一声,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

  但是事已至此,他也只好出来打圆场,道。

  “诸位大人,切勿动怒,对于因战牺牲的大人们,我等皆是心存敬意,不敢有丝毫不敬,忻城伯心直口快,所言或有不当,但是既然是朝堂议事,难免有言语不当之处,各位大人还请见谅。”

  “此事缘起,说到底还是苗地一事,刚才诸位亦曾有言,我朝文武分治,于战事一道,我等勋戚较之文臣,的确更有几分心得。”

  “陛下此次撤换总兵官,派遣保定伯梁瑶出征,已有军报传回,他正整军备战,预计一月之内,便可对苗人发动进攻,由此可见,王骥迁延数月,确是避战不前,并非我等无中生有。”

  好不容易把话题拐了回来,李贤狠狠地瞪了赵荣一眼。

  然而他话音刚落,勋戚这边,却冒出了不同的意见。

  都督同知刘聚,出言道。

  “公爷此言差矣,靖远伯当时劳师远征,临时改道前往苗地平叛,难免需要修整,而保定伯所率大军,乃是京营精兵,训练有素,自可尽快发起进攻。”

  “何况靖远伯当时所面临的局面,乃是寒冬将至,大雪连天,保定伯去时已是初春,天气渐暖,正是开战的好时机。”

  “因此,靖远伯所为,并无不妥之处,至于陛下撤换征苗总兵官,乃是心怀万民,忧心苗地百姓境况,审时度势之举,是为了能够更有把握平定苗地战局,岂可因此而定论靖远伯有罪?”

  这边说完,另一头文臣这边忍不住议论纷纷。

  这可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李公爷等人,被文臣这边围攻都没整明白了,这勋贵这边自己又闹起来了。

  有不熟悉刘聚的人,在某些神通广大的同僚解释下,也很快明白过来。

  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刘聚,曾跟随定西侯蒋贵,靖远伯王骥参与麓川之役,充帐下副将,跟靖远伯王骥可是老交情。

  刘聚说完还没结束,五军都督府当中,又有好几名官员出列,纷纷为王骥抗辩。

  朝堂之上,顿时吵吵嚷嚷的。

  片刻之后,勋戚这边总算是消停点了,文臣这边,次辅高谷又站了出来,开口道。

  “陛下,刘聚等人所言,虽看似有理,但实则大谬,朝廷派遣王骥平叛,其手握重兵,自当从速平定。”

  “然而从夏至冬,数月不肯进军,靡费朝廷银两尚在其次,关键在于令苗地百姓置身水火之中,此方为罪无可恕也。”

  大殿中忽然安静了下来。

  老大人们面面相觑,一阵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咋了?

  明明最开始是勋戚弹劾王骥和于谦,文臣反对。

  怎么到了现在,勋戚闹起内讧,开始替王骥说话,文臣这边,反倒还是说王骥“罪无可恕”?

  不仅是其他人,就连内阁的大臣,包括王翱在内,也忍不住望向高谷,眼中露出一丝疑问。

  然而还没结束,高谷说完之后,工部尚书陈循也站了出来,开口道。

  “陛下,臣附议,王骥陷苗地百姓于水火之中,坐视叛贼肆虐而按兵不动,实有大罪。”

  这……

  如果说一个次辅份量不够,再加上一个七卿,那可就不容忽视了。

  不过让朝臣们想不明白的是。

  他们俩疯了吗?干嘛要帮着勋贵弹劾王骥?


  (https://www.piautian55.net/book/3130266/659633823.html)


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www.piautian55.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piautian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