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网 > 满唐华彩小说 > 第398章 有身份的人

第398章 有身份的人


第398章  有身份的人

        次日,薛白去找杨国忠时,这位右相正忙着处置公务。

        说的是京兆尹鲜于仲通找来能工巧匠为杨国忠刻了一座“铨综之能”的石碑,准备立在尚书省门外。如此,六部官员上衙时都能看到,时刻铭记其政绩。

        碑文是鲜于仲通亲自撰辞的,但问题在于圣人得知此事后来了兴致,亲阅了这篇文章,改定了几个字。可现在石碑都已经刻出来了,他们正在商议如何是好。

        薛白在偏厅等了小半个时辰,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之法,决定以金子来填补、重刻那几个字。

        待到薛白入内时,正遇到鲜于仲通出来,打了招呼后便问道:“节帅久镇川蜀,今在长安可还习惯?”

        “长安天气太干燥了。”

        鲜于仲通想着自己哪怕不能称为名将,在川蜀做的也是实事,可如今只在杨国忠这等庸人门下当个趋炎附势的走狗,心中感受难言,摇了摇头,告辞而去。

        薛白独自入内,杨国忠一见他便朗笑道:“阿白来了,我听长安传闻,你近来艳福不浅呐。”

        “阿兄可听说了冯神威从范阳回来了?”

        可惜,圣人沉默不语,并不对此表态。

        薛白心知说服他不是那么简单,懒得在此事上费唇舌,他自有旁的办法,嗤道:“眼下岂是下不下诏这般简单?”

        杨光翙是昨日在青门吃酒时听旁边雅间的食客说的这消息,对方话语间自称是内侍省的官员,消息应该是准确的。

        “他不会?你说得准吗?!”

        他当然是秉忠直言。

        “既不肯召安禄山回朝拜相,他早晚必反。我们务必做好最坏的打算,真到了兵戎相见的那一日,是否有足够的兵力应付?”

        薛白道:“阿兄称胡儿要反,圣人便将他召回京任相,倘若这时你又退缩了,岂非要惹圣人不喜?”

        杨光翙连忙道:“这消息也是下官打听来的,据说是圣人听闻了冯神威的禀报之后,有心想试探安禄山……下官认为,那杂胡定是不会回朝任相的。”

        事涉自身的重要利益之时,杨国忠一点也不傻。当即明白过来,薛白与杨光翙其实是一样的意思。

        这话倒是很有道理,杨光翙回答不出,只好喏喏退下。

        “我难道还能说他不会反吗?”杨国忠眉毛一竖,沉思道:“却得设法让圣人信我。”

        ~~

        可难题总得解决,过了一日,杨国忠还真是被圣人召见,问询了他对范阳之事的看法。

        “那我恭受了。”

        既然不是上进的时候,薛白对政务便兴趣缺缺,肉眼可见地态度敷衍起来,很快便起身告辞。

        杨国忠甚觉失望,回府后立即召集幕僚们商议,偏是连着几日未能商议出结果来,反而听到了长安城中的一些风声。

        “下官听闻,圣人有意召安禄山入朝为宰相。”

        杨国忠思来想去,愈发担忧。遂再次派人去请来薛白,询问此事。

        杨国忠正有大事要问他,见他如此,亦是不满,看着他的背影暗哼了一声。

        “不错。”杨国忠就烦他这故意拿腔拿调的样子,偏是拿他无可奈何。

        “是吗?”

        “圣人早前便与我说过,认为你太年轻,难堪中书门下要职,想给你点挫折来磨砺伱。是我,一直为你担着,否则你早被贬了。听我说,眼下不是上进的时候。”

        当然,意思一样,说出来时显示的见地却是天壤之别,杨国忠倒也没有叱退薛白,只是用力一挥手,决绝道:“你不必再多说了,我断不会让圣人下诏。”

        “岂可如此?”

        “当然是增强在军中的势力,回头我可以给你一批名单,便当是给相府引荐人才。”

        薛白依旧不提办法,提出了问题之后,话题一转,开始为自己谋官,称想要更进一步。

        杨国忠目露疑惑,似乎连冯神威到范阳去做什么都忘了。

        “阿白可有妙计教我?”

        “还有什么?”

        “哈。”

        “你这又想要进步了?”

        杨国忠怒叱一声,又道:“即使他不回朝。只要圣人旨意一下,朝中便多一个宰相,你让我如何自处?!”

        他面对李林甫的唾沫都不曾有这般抗拒。

        “什么?”

        杨国忠正心烦,不耐烦给薛白谋官,道:“你任中书舍人才多久?我且给你透一個消息,价值千金。”

        只要有失去相位的可能,哪怕风险再小,都是杨国忠不愿接受之事,当即目露嫌恶。

        “过去李林甫在时,安禄山无比奉承。如今却这般桀骜不驯,看来是不服阿兄。圣人想必很快会垂询此事,你准备如何回答?”

        杨国忠问道:“你是何意?”

        薛白只好把事情再复述了一遍,他却不像杜五郎那样直接把办法抛出来,而是丢给了杨国忠一系列的难题。

        “到这地步了?”薛白听罢,故意显出些讶然的表情,踱了两步,问道:“你已在圣人面前阐明安禄山的野心了吗?”

        “目光短浅的自私自利之辈罢了。”

        “无非是表态罢了。”薛白漫不经心地道,“圣人不愿相信胡儿会叛乱,又有疑惑。你或是咬定他要反,或是顺着圣意让圣人安心。”

        薛白与李倓结交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他知道李亨在西北军中经营多年,与许多将帅关系匪浅,比如历史上平定了安史之乱的两大名将郭子仪、李光弼。

        这就是薛白的思路与高力士不同的地方,高力士想的是向李隆基证明安禄山要反,却低估了安禄山的实力,没意识到光是证明是没用的;而薛白却想要尽早地提携一批将领,趁着杨国忠满心纠结之际,他正好可借此右相之权,便宜行事。

        ……

        杨国忠思虑了一番,决定对薛白的两个建议听一个,提携一批军中的人才、施恩于他们。

        至于任命安禄山为相一事,他认为毫无意义,反而诏令一下,只会动摇朝廷的威望,于是派人入宫请求觐见,准备向圣人当面反对此事。

        入了宫,他留心观察了一下,发现今日李隆基身边随侍的是高力士,遂暗暗叫好,信心大增。

        行礼过后,当李隆基问及他何事求见,他略略犹豫便道:“臣听闻圣人要命安禄山为相,他虽有军功,但目不识书,岂可为宰相?圣人若下制书,臣恐四夷轻视大唐啊。”

        这一番话他是思量了许久,针对了圣人好大喜功的心思说的。圣人好面子,想必能听得进去。

        意料之外的是,李隆基闻言却有个哑然失笑的表情,道:“杨卿所言不虚,但朕尚且不知要命安禄山为相,杨卿何处得知的消息?”

        杨国忠一愣,心道自己是从内侍省得知的消息,之后,他才想起这消息是杨光翙从茶楼酒肆中打听到的。

        “朝中有此传闻,臣误以为真了,臣失职。”

        一个宰相,能犯这样的错误,算是十分荒唐了。但李隆基却不以为意,更多感到的却是好奇,遂瞥了高力士一眼,以目光询问。

        高力士这才道:“想必是有人认为安禄山功绩甚高,向右相进言,要召安禄山回京拜相。”

        倘若李隆基真有此打算,经杨国忠这般一劝,兴许就作罢了,偏偏杨国忠先出了一个丑,反倒是提醒了他。

        哪怕他再信任那个总是愿意在他面前出丑卖乖的胖子,一直有人在他面前信誓旦旦地状告,以他多疑的性情,又岂能完全不怀疑?

        李隆基却不会与高力士、杨国忠商量,这二人对安禄山有成见,言语难免偏颇。

        作为一个智足以拒谏的皇帝,到了偶尔举棋不定的时候,他才发现身边能够商量的人越来越少了。

        等杨国忠退下,他想了想,吩咐高力士去把张垍召来。

        张垍也有过要上进的时候,但他这人从小就优渥惯了,遇到些挫折就退回去过原本舒舒服服的日子,对朝政并不像旁人那般上心。

        因此他在御前难得还有一丝超然之态,立在那听着李隆基的垂询,思量着,没有马上给出回答,而是先陈述了他的担忧。

        “出将入相,此为大唐旧俗。若说安禄山目不识书,杨国忠学问亦不高深。臣所忧虑者,安禄山回朝,陛下将范阳、平卢托于何人?”

        说着,张垍顿了顿才分析着另一种可能,缓缓道:“而若他不愿回朝,又如何?”

        试探很容易,试探后带来的诸多问题却让李隆基犯了难。

        “依张卿之意,朕不宜召安禄山回朝拜相?”

        “臣斗胆,敢问圣人是否需释疑?”

        “不错。”

        张垍遂道:“若安禄山愿入朝拜相,可见其忠心,则加其为尚书左仆射,依旧留镇范阳,拜相而不还京,可安其心,可嘉其忠。”

        “可。”李隆基点头不已,这是他最想要看到的结果,国事波澜不惊,他可继续当他的圣明天子。

        张垍继续道:“至于安禄山若是不愿入朝,臣以为当遣人迅速诛杀,以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将领至范阳平叛。”

        相比高力士与冯神威的告状、杨国忠的出丑,张垍的建议显得更妥当,李隆基却还是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皱眉动作,对于此举有可能带来的麻烦有了心理建设,方才点点头,道:“如此办吧。”

        “遵旨。”

        殿中唯有高力士、张垍,但李隆基还是又补充了一句,道:“今日所议,尔等不可泄露。”

        之所以不可泄露,乃是不能让旁人知道安禄山来或不来将会面对的是什么结果。

        ~~

        次日,中书门下省。

        薛白亦参与了召安禄山还朝任相的制诏。待小半个时辰之后,他从东面的景风门出了皇城,进了崇仁坊的迎祥观。

        几年前,太子李亨常常在这里偷偷与朝臣会面。但随着他的失势,迎祥观早已失去了这样的作用。

        一般而言,哪位皇子皇孙再想秘会朝臣,不会再选择这样一个显眼的地方。然而,当薛白穿过后殿,李倓已经等在那里了。

        其实他们的身份还不算敏感,年轻人私下常会面也是无妨的。今日之所以选择秘会,却是因为李倓得到了一个宫中透露出的机密。

        “圣人不打算让安禄山回朝拜相。”

        “我刚在中书门下制了诏。”薛白道。

        李倓摇头道:“我的意思是,虽有召唤,可即使安禄山真回朝了,圣人也打算让他留镇范阳。”

        “没有更合适的范阳节度使人选了?”

        “岂会没有?圣人不愿换罢了。”李倓面露忧虑,道:“我们想要的是留安禄山在长安,以便阻止他叛乱。而圣人只想要试探,可试探了又有何益?”

        薛白道:“我倒觉得无所谓。”

        “何意?”李倓问了一句,见薛白不答,明白过来,点头道:“他若敢来,我们弄死他。”

        “他不会来的。”薛白问道:“若他不来,圣人会如何处置?”

        “遣人斩杀他,代替他镇守范阳。”

        <div  class="contentadv">        这虽然是薛白能够猜测到的李隆基会有的态度,但能够得到最确切的、第一手的消息,于他是极为重要之事。

        他几乎是第一时间下了决定。

        “遣谁去斩杀他?我来做。”

        李倓一愣,眼神中绽出光亮来,问道:“你打算怎么做?”

        “河北的问题绝不是杀一个安禄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有足够能力的宿将代替他。我的资历远远不够,可为兵马使、采访使,但还需要一个……不,是两个节度使的人选。”

        “你有人选?”李倓问道:“谁?”

        “郭子仪、李光弼。”薛白道:“让此二人出镇范阳、平卢,为我的后援。如此,我愿出使范阳,斩杀安禄山。”

        其实薛白之前提议过让高仙芝到范阳,让郭子仪出镇安西,他认为这更符合他们的性格。可眼下事态更急,需要有更直接的做法。

        李倓踱了几步,迅速消化着他这个提议,问道:“让高将军出面?”

        “不必让他参与过多。我已经让杨国忠提携这两个将领,想必近来圣人便能在奏书上留意到他们的名字。”

        “然后,等到圣人开始考虑替换安禄山的人选之时,便可考虑到他们?”

        “不错。”有了方向,薛白已有些振奋,又问道:“此事开始准备了?”

        “没有。”李倓原本已是双眼发亮,听到这个问题,稍稍歇了些振奋的心情,道:“圣人恐怕是倾向于安禄山会回朝,并不急着遣使一事。”

        “我来准备吧。”

        薛白走出迎祥观,深秋的风吹过,让他清醒了很多。

        他冷静地想了一会儿,还是去找了杜妗。

        “把老凉、姜亥、樊牢等人都召回来吧……”

        ~~

        常山郡,真定县。

        此处就是后世的石家庄,属范阳节度使管辖。

        十月初,城门处有兵丁执守,辨认着过往行人,有一队人马进入了城门。

        马蹄踏过夯土的地面,杨齐宣因有些嫌弃这里的破旧,略略皱了皱眉。转头往旁边的告榜上看去,却被一张海捕文书吸引了目光。

        他这辈子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海捕文书,画的并不是寻常见到的虬髯客,而是个一眼看去就让人感到飘逸的男子,竟是侧着身,显出三缕长须,腰佩长剑,负手而立。

        因这文书实在是太过特别,杨齐宣不由驱马上前,倾身去看,惊讶地叫出声来。

        吉温遂也被吸引过来,探头一看,道:“李白?他也在常山郡……还杀人了?”

        “十步杀一人嘛,一定杀了许多人。”

        杨齐宣不知在想什么,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句。

        之后队伍在真定县城内穿过,他时不时转头四下打量,终于在十字街口的铺面上见到了一家丰汇行……

        他们一路进了太守府,到了大堂见了常山太守裴玉书。

        他是一个五旬男子,三缕长须,形象甚好,倒是与那海捕文书上的李白有些相像。

        因吉温是安禄山的心腹幕僚,裴玉书待他很客气,闲叙了几句之后,便安排他们到别院歇息。

        换作是旁人也就客随主便了,偏吉温这人相门出身,矫情惯了,问道:“裴太守,我上次来可是在这太守府住的,怎的?我回京一趟再来,你看不上我了?”

        裴玉书没想到会遇到这般刁钻的问题,滞愣半晌,不知所言,末了,从惊讶中回过神来,道:“是我失礼了,吉先生且在太守府住下便是。”

        吉温打量着他的神色,见他真没有瞧不起自己,方才释然了些。

        大家趁着随从、护卫们安顿行李之时又聊了几句,谈及了在城门处见到的文书,杨齐宣便问道:“却不知李白杀了谁?”

        裴玉书还真答不上来,摇手推作不知。

        吉温遂追问道:“不是裴太守在搜捕李白吗?”

        “乃是范阳军中一个将领带人来的,封堵了全城。”

        吉温当年被贬到辽东,没多久便巴结安禄山进了幕府,与范阳军中许多人都相熟,当即问道:“哪个将领?”

        “田乾真。”

        “阿浩?”吉温喜笑颜开,道:“我明日去见见他。”

        裴玉书一愣,眼中有不易察觉的忧虑之色一闪而过。

        待客院的房间安排好了,吉温与杨齐宣一道过去。路上,吉温四下环顾,忽然道了一句。

        “李白就藏在这太守府。”

        “啊?吉公怎知道?”

        “呵,你忘了长安人如何称呼我的了?我可是刑狱官,最擅审犯人。”吉温洋洋得意,“裴玉书以前就喜欢李白的诗,今日在我面前推托,一丝一毫的神色也休想瞒过我。”

        “可这毫无证据啊。”

        “我要证据吗?”吉温指了指自己的双眼,“我的眼睛就是证据。”

        杨齐宣也是无语了,认为吉温这种酷吏行事仅凭直觉,换言之就是蒙,有时候蒙对,有时候蒙错。

        当然,这次蒙错了也无所谓,以前蒙错了还要让无数人家破人亡哩。

        安顿好虽还是下午,杨齐宣早早睡下,他许久没有睡这么柔软厚实的被褥了,睡得甚香。睡梦中却被人摇醒过来,紧接着,又闻到了熟悉的恶臭。

        “我知道李白藏在哪了。”吉温道。

        “不是,旁人寻了半月未寻到,吉公才来就找到了?”

        “你不看看我是谁。”吉温眼神中有些狞笑之意,抬起一只手,手上鲜血淋淋。

        杨齐宣大讶,道:“这是?你对谁用刑了?”

        “太守府的两个仆婢。”

        “啊?可万一冤枉了他们……”

        “这次没冤枉。”吉温道,“李白就藏在太守府西进院的柴房里,我们来时他才搬过去的。”

        杨齐宣已经有些懵了。

        吉温又道:“我去找阿浩,让他来拿人,你盯住,莫让他跑了。”

        “我如何盯……”

        话音未了,吉温已经兴冲冲地跑了出去。

        杨齐宣本待再睡一会儿,怎奈醒了之后便怎么都睡不着了,干脆起身,招过两个安庆宗派给他们的护卫,往西进院的柴房而去。

        他想着,吉温所谓的盯住,大概便是如此吧。

        到了西进院,推开柴房的门一看,却根本不见人影,只当是吉温这次又办了冤假错案。

        然而,他转头间却是瞥见墙边铺着柔软厚实的被褥,遂鬼使神差地上前一摸。

        温热的。

        杨齐宣惊讶于吉温竟真的猜对了,瞪大了眼,一抬头,与护卫们对视了一眼。

        两个护卫当即明白过来,大步往外追去,一路出了太守府,四下一看,见到了黑暗中有一道身影。

        “追!”他们当即便追了过去。

        杨齐宣追了一段,很快被甩在后面,有心停下,但他对真定县城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回去的路,只好拼命追着。

        绕进一条小巷,前方忽然响起了惨叫声,杨齐宣还以为是他们把李白杀了,冲过去一看,却见黑暗中立着几个人影,已把他的护卫杀了。

        “啊?”

        他没想到李白还有接应,吓得连退了几步。忽然,背脊一凉,一把刀已抵在他的背上。

        死亡如此的迫近,杨齐宣吓得一个哆嗦,不由道:“别杀我。”

        “这是个有出身的,杀吗?”身后人问道。

        “别杀我!听我说,我知道你们是谁,我我我……确实是个有身份的……”

        ~~

        吉温兴冲冲地带着田乾真赶到时,见到的是倒在血泊中的两具尸体。

        “看吧,我就说裴玉书包庇李白。”

        “没想到裴玉书敢杀人。”田乾真道:“他喜欢诗,但对府君还是忠心的。”

        “忠不忠心,我审一遍就知道。”

        逃了李白,吉温根本不在乎,在乎的是他又能办案了。

        他眼神中闪动着兴奋的光,捻着须尾,喃喃道:“就没有我审不出来的不忠……”

        正此时,远处黑暗的角落里,有人从一个破簸箕下钻了出来,试探地往这边喊了一声。

        “吉公?”

        一听这漏风的声音,吉温便知是杨齐宣,倒有些惊喜于他没有死。

        至于杨齐宣怎么活下来的?一看他那不敢近前的窝囊样子,便可知晓。

        ……

        常山太守裴玉书后来被如何处置,杨齐宣并不知晓,因他次日就离开了常山,前往范阳。

        因他与薛白有“夺妻之恨”,又与吉温有共患难的经历,他很快就得到了范阳文武的接纳。

        其后几天,杨齐宣在范阳城逛了一遍,并没有看到有丰汇行的分行。

        这日,他正在范阳城的十字大街上徘徊,忽听闻那边传来了喊声。

        “中使又来了。”

        杨齐宣一愣,心中顿时纠结紧张起来。

        他有种预感,很快就会有人要来联络他这个“有身份的人”了。


  (https://www.piautian55.net/book/3188811/114601866.html)


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www.piautian55.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piautian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