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刘姥姥是乡野村妇,她何以进入贾府成功打秋风?
《红楼梦》第六回用了很长的篇幅讲了现实生活中很普通却又很温暖的一件事:与贾府其实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王狗儿的岳母、孀居穷妪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得到管家王熙凤的节济,打赏了原本给丫鬟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额外给了一串钱。
王狗儿一家正是凭着这份雪中送炭的救济,那年才顺利过冬,由此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家。
可以说,刘姥姥这个被"女婿接了养活"的孀居穷妪在关键时刻解决了家里生活困难的大问题,可谓功不可没。那,刘姥姥是怎样在贾府"打秋风"成功的呢?换作王狗儿亦或王狗儿的媳妇去,能不能一样获得贾府接济?
因为王狗儿的祖上"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便连了宗,成了"一家子"。王狗儿还帮助过王夫人的陪房周瑞"争买田地"。王狗儿或者他媳妇去岂不更有利得多?
其实不然。
用刘姥姥的原话说,"我也知道。只是许多时不走动,知道他如今是怎样?这说不得的了,你又是个男人,这样个嘴脸,自然去不得。我们姑娘年轻媳妇,也难卖头卖脚去,倒还是舍了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也大家有益。"
从这段话透出的信息就可明白,因王狗儿一家"搬出城外原乡中住了"以后,家下贫寒,又死要面子,便与豪门亲戚贾家一晃二十年少了走动,也就不大联系显得疏远了。
这种情况下,王狗儿或者他媳妇去贾府"打秋风",凭他们的心性怎下得脸?何况又年轻没多少阅历、睿智也不够,其结果必然是失败而归。
刘姥姥则不一样,除了年纪大有"积古"的阅历,能舍得下老脸、为了一家人过得了冬能继续生活下去可以放下自尊,有"壮士断腕"这样超出常人的勇气外,还有最重要最关键的能力,那就是睿智、情商高、会说话。
书中是这样详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天还未亮,起来梳洗后的刘姥姥便带着五、六岁的小外孙板儿进城至宁荣街。事前,还教了板儿几句话。
这一细节千万别忽视,实际上正是刘姥姥睿智之所在。家里穷得办不了冬事之下,刘姥姥只得亲自出马,携上小外孙板儿为自己壮行,并以此为由头,放下脸去贾府投石问路。
可见,去贾府"打秋风"委实不易,需要鼓足勇气见子打子呢。
毕竟如今的贾府是赫赫贵族之家,家大业大,自己小门小户,寒酸粗鄙,说白了,这是登门上府去要饭,尴尬之极,须得稳住慌乱,找到勉强可行的路子,最起码可以化解一点难堪。
这体现了刘姥姥的不一般,她能睿智地将说定的事果断付诸行动,敢于去试,去争取哪怕是少得可怜的机会,而不是说空话。
只见她带着小外孙板儿好不容易到了荣国府的大门,遇到的第一道坎就是门前"簇簇的轿马"不断穿行,几个年纪不小的门卫只管"挺胸凸肚,指手画脚"的聊天。
刘姥姥先稳了稳心绪,然后惮了惮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方"挨上前去"打招呼:"太爷们纳福。"
这是何等的小心翼翼,且以"太爷"称谓属贾家奴仆的门卫,可是尊敬得不得了的说法。刘姥姥的心境和涵养可想而知。
其中一个门卫回应后,刘姥姥便又赔着笑说了来意:"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出来?"
不过,饶是刘姥姥这样大的年龄这般周到的礼数,还是遭到好几个门卫的漠视甚而出言戏弄:"你远远的那墙脚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里有人就出来的。"
幸得一年老的门卫怜惜,及时劝阻之后又告之实情:可绕到后街门上去找,他媳妇"周瑞家的"正好在家。
若是王狗儿或他媳妇来,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这个坎上就被卡住了。他们哪会受得如此狗眼看人低的气?说不定当场便拂手而去。
还是刘姥姥"久经世代",早已见惯了人情世故与世态炎凉,不仅没怄气还淡定地告谢后才绕到后街。
遇到的第二个坎便是见着"闹吵吵三二十个孩子在那里厮闹",刘姥姥就拉着其中一个孩子问话,"我问哥儿一声,有个周大娘可在家么?"
你看,刘姥姥又是何等谦恭有礼?她见着这些玩耍的孩子,也是满满的尊称"问哥儿一声"。没有"猫吃团鱼"手足无措,也没有倚老卖老,说什么小孩儿、毛孩子之类的俗称。
正是刘姥姥的这份低到尘埃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尊重,又赢得孩子热心的帮助,问清情况后便引路带她到周瑞家。
刘姥姥见着周瑞家的,更是体现了她高情商会说话的谋生艺术。这其实也是她能否讨得贾府接济最重要的一环,成败在此一举。
明白重要性的刘姥姥当然知道其中利害关系。
她先是尊称周瑞家的"周嫂子"很自然地拉近关系,当周瑞家的询问来意后,刘姥姥并没有直言找"连个宗"的王夫人要钱过冬,而是在拜访周瑞家的之后才迂回委婉的道出:"原是特来瞧瞧你嫂子,二则也请请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
这更体现了刘姥姥的不一般,所说的话十分含蓄得体,这份尊敬不仅让周瑞家的十分舒服,还自然而然递来能上能下的台面。
"周嫂子"若能引荐就帮忙引荐,不能引荐也没关系。
若刘姥姥低情商不会说话只想着急于求成,一味以女婿王狗儿家曾与王夫人家"连了宗"、王狗儿又帮过周瑞而自以为是可凭这些交情打底,就妄自尊大地说些像赵姨娘一样不着边的
若刘姥姥低情商不会说话只想着急于求成,一味以女婿王狗儿家曾与王夫人家"连了宗"、王狗儿又帮过周瑞而自以为是可凭这些交情打底,就妄自尊大地说些像赵姨娘一样不着边的蛮话没礼貌的话,周瑞家的不高兴了,可能就此打住不再理会刘姥姥,哪还会真心实意帮着出主意,还亲自带刘姥姥去见管家王熙凤?
何况周瑞家的原本没有为别人"通个信儿"的职责,她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所以,她即便不帮刘姥姥,也在情理之中,别人也说不着她什么。
这也是刘姥姥让人佩服的原因,也正是她得到贾府接济的奥秘之处。
正因为她睿智情商高,说了一席令周瑞家的十分满意的话,周瑞家的才心甘情愿引荐她去见荣国府的管家琏二奶奶。
周瑞家的被感动的原话就是:"皆因你老是太太的亲戚,又拿我当个人,投奔了我来,我竟破个例与你通个信去。但只一件,老老有所不知,我们这里不比五年前了,如今太太不大理事,都是琏二奶奶当家了……。"
重点就在于刘姥姥拿周瑞家的"当个人",说尽了好话。
事实上,门卫也好,孩子也好,周瑞家的也好,都是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群体,有时候,只要别人给予一份敬重,说一句嘘寒问暖的简单话语,就心满意足,从而施以援手。
住在乡下善良的刘姥姥正是感同身受,深谙这些朴实的道理,才在满是势利眼的贾府"知世故而不世故"赢得核心助力,从而迈过"打秋风"中遇到的数道关坎。
若她不懂察言观色说出的话又粗鄙不中听,恐怕连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也见不着,就别说讨得接济了。即便侥幸见着周瑞家的,周瑞家的反感之下哪会在意刘姥姥家女婿祖上与王夫人的父亲连过宗还帮过周瑞就"破个例"通个信,更不会道出荣国府管家的真实内情。
可见,刘姥姥的智慧、情商和说话水平实在是高!她懂得拿捏分寸,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有的放矢地把握应对,从而抓住要害,稳扎稳打,赢得一步一步靠近目标的宝贵机会。
刘姥姥最后正是在周瑞家的帮助下,才在荣国府管家王熙凤吃中饭的当口,见到高高在上的王熙凤,才有机会忍耻道出登门求助的实情:
"我今日带了你侄儿(板儿),不为别的,只因他爹娘在家里连吃的也没有,天气又冷了,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
这番如同乞丐上门讨饭的话,刘姥姥其实也是"未语先飞红的脸"。若是王狗儿和他的媳妇来,恐怕即便见着了王熙凤,也会碍口不说,受不了这样严重伤自尊的场面而败下阵来。
王熙凤一听刘姥姥这番话,自然明白来意,便安排了饭,又叫周瑞家的请示太太得指示后打赏了二十两银子,外加一串钱。就这样,孀居穷妪刘姥姥历经几番曲折,终于得到贾府管家王熙凤如雪中送炭的接济。
综上而言,睿智质朴的刘姥姥正是因为"久经世代"有阅历,下得脸,情商高,会说话,才得以见到威风八面的王熙凤,从而完成"打秋风"这一尴尬的诉求。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得到接济的事实告诉我们,尤其是还在路上的贫困人家:人穷,其实没关系,关键是"志"不穷,得积极面对想办法找出路脱贫,不能总是怨天尤人一味"等靠要";请求帮助时,更要情商高懂得说话的艺术,及时赢取支持,才能真正解厄摆脱困顿的处境。
(https://www.piautian55.net/book/3593910/11111141.html)
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www.piautian55.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piautian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