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家事
秦平前两日来了信,主要是说些家中的琐事,诸如米脂刘账房要上京报账,还有京中几处新产业今年收入颇丰,等等。
还有隔壁的宅子,也许再过不久就会彻底归永嘉侯府所有了。
据秦平说,这是长房那边出了力,一方面打点了工部的人,叫他们向谢家人施压,借口皇帝新赐给臣下的宅子,需得修葺一下才能让新主人入住,其实就是在逼谢家人搬走。另一方面,长房秦仲海夫妻俩也去寻了谢老尚书生前的门生说话,通过他们向谢家人递信。
谢家人之所以死赖着那宅子不走,其实是就因为谢大爷是白身,儿子身上也还没有功名,担心这一搬走,就彻底失去了尚书府公子这个高高在上的身份,没办法再重回京城权贵圈中来了。他们过惯了几十年高官厚禄的好日子,不想就这样回保定乡下度日,一心想着要撑到儿子有了功名在身,订下一门显赫的好亲事,再考虑离开。到时候即使他们回了老家,儿子有岳家扶持,将来也不愁没有好前程了。
他们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问题是,他们算得再精,也要看别人是不是愿意配合。谢老尚书本是寒门出身,一家子就再没第二个有出息的成员了,连他的儿孙,都是读书不成。谢老尚书一死,谢老夫人也跟着去了,谢家立时几乎打回原形。真正显赫的人家,哪里还能看得上他家的孩子?而略次一等的人家,谢家人又嫌弃。
谢家人倒是想尽快让儿子考个功名回来,再给儿子订下好亲事呢,可如今谢老尚书夫妻俩去世都还未满三年,谢家人尚未出孝,如何能科举、说亲?谢家人心里再着急,也只能厚着脸皮继续在这处曾经的尚书宅子里赖下去了。
秦仲海托到谢老尚书的门生面前的时候,话里话外的用辞还是相当冠冕堂皇的,只拿圣旨说事。但姚氏到了对方女眷面前,说的话就没那么客气了,隐隐约约地,透出几分威胁来。
谢家人以为赖在宅子里,就能得什么好处,可秦家永嘉侯是什么来头?圣眷又是何等隆厚?皇帝赐了宅子给小舅子,本是恩宠,可半年过去了,小舅子都没能搬进去,如今还被逼得离开了京城。满朝文武都对这种事束手无措,生怕被人按上一个威逼老臣后人的罪名,可皇帝这口气能咽下去么?圣旨都不算数了,皇帝的威严在哪里?皇帝仁慈,不与谢家人计较,谢家也得懂得分寸才是。
真逼急了,无论是皇帝还是秦家人,决定要给谢家一点颜色看看,谢家的孩子别说考科举得功名了,只怕连说一门象样的亲事都成了妄想。还有谢老尚书的那些门生故旧,既然约束不了谢家人,那就别指望能在仕途上有什么大作为了。
秦家人虽是外戚,但这种事不是办不到的。谢家人也好,谢老尚书的门生故旧们也好,若是不信邪,只管去赌一赌,就怕他们承受不起赌的后果。
姚氏也是没有耐心了。本来凭着两家多年的邻居情谊,她也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僵的,曾经还想过要为谢家人另行安排一处住所。谁知道这谢家人给脸不要脸,硬是在宅子里多赖了小半年。传出去了,叫人以为承恩侯府连几个白身的官家子都奈何不了,今后他们还能在京城里混么?这一回她是彻底撕破脸了,反正谢家人看着也不是有出息的样子,又有圣旨在前,无论是谁,都挑不出秦家的错来。她要是再手软,等到三叔秦柏回京,看到新侯府宅子还未整理好,岂不是显得她太过无能?
兴许是因为秦仲海与姚氏这回的态度坚定了许多,谢家人终于知道怕了。虽然他们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可谢老尚书的门生们却是知道好歹的。往日百般劝说,谢家人都不肯松口,但如今事情关系到他们的前程,自然不能再任由谢家人糊涂下去了。他们又是恐吓,又是冷脸,终于叫谢大爷夫妻知道自己的做法有多蠢。死赖在宅子里不肯走,并不会给他们的儿子带来好亲事,反而会让周围的人因为畏惧承恩侯府与永嘉侯府的威势,越发疏远他们,视他们一家为洪水猛兽。
谢家人已经定下了搬迁的日子。由于长房姚氏那边不肯通融,谢家人连在旧家中过最后一个年的机会都没有了。他们已经定了要在皇帝万寿节前搬走。谢老尚书的一位门生替他们在外城租了一处宅子,他们会在那里住到儿子出孝后考中功名为止。
至于他们儿子的亲事,有一位曾经受过谢老尚书恩惠的五品官员愿意将女儿嫁过去。谢家人衡量了一下,觉得对方身份虽低些,但胜在是官宦世家出身,家族在京城里还算有些影响力,勉强配得上他们谢家的长子嫡孙了。可惜对方的闺女相貌平凡了点,又不是嫡长女,陪嫁也有限,因此谢家目前还在犹豫。
这些消息,秦平有的是从堂兄秦仲海、秦叔涛那儿听来的,也有的是从同僚处听来。大部分的人都在暗暗讥笑谢家人好高骛远,但不管怎么说,永嘉侯府终于可以开始修葺工程了。只是京城眼下入了冬,并不是修整房屋的好时节,只能先做些简单的活,大头要等到明年开春后再继续。
秦平在信中告诉父母,明年春天回京,如果不是急着回来,可以在南边多玩些时日,等宅子整理好了,他们再回京城,正好搬进新家,就不必继续挤清风馆了。
秦柏与牛氏已经商量过,打算写信给儿子,提到刘账房上京带去的那笔银子,再加上今年京城几处产业的收入,先拿出来做整修宅子使用。他们也不急着回京,只是想到隔避府第就是他们今后长长久久要住的居所,心中难免会想要尽快回去看一看的。
秦平这次的来信里主要说的就是这件事,此外,还有二房分家后遇到的一些小风波。山阳王妃大约是把薛氏与秦锦仪在婚事上的反复态度拿到蜀王妃那儿告了一状,如今蜀王府对二房很不客气。原先也算是亲切友好的,如今蜀王府的人在外见了秦伯复,当面就能啐过去。小薛氏偶尔带着女儿出门交际做客,也时常能听到别人议论纷纷,说是蜀王妃已当场发了话,道秦锦仪这小姑娘品行很不好,专会捧高踩低,势利又愚蠢,叫人生厌。
即使蜀王妃如今不如往时得势了,但她毕竟是太后的亲侄女,在人家也还是有些脸面的。她发了话,即使人人都不知道秦锦仪怎么得罪了她,也不会好心地跳出来替秦锦仪辩解。她的名声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坏,想要在京城寻一门让薛氏、秦伯复称心如意的好亲事,怕是难了。
秦平提到,二房母子俩最近也是日夜不得安宁,似乎在争吵不休。秦伯复后悔当初刻意疏远了有难的蜀王府,把女儿的亲事给弄没了。虽然山阳王府那边有消息传出来,说蜀王妃从来就没打算过给小儿子娶秦锦仪这么一位各方面都不出挑的正妃,是秦家二房误会了。可如今两家正交恶,谁也说不清楚秦家二房与蜀王府之间是否真的有过默契,只能当成是蜀王府恼羞成怒,否认了曾经的约定了。
薛氏倒是一如既往地自信,觉得孙女儿还有希望嫁到更好的人家,只是蜀王府故意为难小姑娘,给她添了堵而已。不过秦家乃是国舅府,秦锦仪的伯祖父与叔祖父都是侯爷,论家世,京城也没几位闺秀能及得上她了,她又生得美貌,还自幼好学,多才多艺。如此优秀,还怕她寻不到一门好亲事么?
无论是永嘉侯府的新宅子终于空了出来,还是二房那边又出了夭蛾子,这都不是秦简产生愁绪的缘由。他发愁,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秦平在信的末尾提到,山阳王府已经正式托人做媒,上门提亲事了,想要把嫡长女嫁给秦简。
秦简离开京城,选择在寒冬时节,陪着三叔祖父秦柏南下江宁祭祖,为的就是避开这桩不如意的亲事。谁知山阳王府如此执着,即使他人不在,也要托媒人上门,想把这桩亲事定下来。他们似乎觉得,秦简眼下不在京城,也不打紧。婚姻大事,自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的意愿反而在其次了。两家也算是有交情,往日常来常往,山阳王夫妇深知秦简的人品,秦家人也清楚山阳王府大郡主的容貌性情。只要没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定下亲事了。
秦家人自然是不愿意结这门亲的。别的不提,山阳王之父曾经是反对皇帝登基的,还在夺嫡之争中祸害过皇帝与秦皇后,因此事败后才会被处死。山阳王虽然得了王位,但那是皇帝在有意体现自己的仁慈,心里依然不待见得很。跟这样的人家结亲,对秦家没有半点好处,自己心里还膈应,何必呢?若是秦简想要娶个宗室女,有的是好人选,根本不必找山阳王府的郡主。
问题是,山阳王府请的这位媒人,来头还不小,乃是姚氏族里那位嫁进宗室的姑奶奶的公爹,还与休宁王府一贯交好。承恩侯府若是没有个好点儿的理由,很容易就会得罪对方,一方面在休宁王府那边不好交代,另一方面,也给姚氏的堂姐妹带来了麻烦。饶是姚氏再不情愿,也不能全然无视娘家的反应。
秦家长房在京城烦恼着这件事,目前还只能寻借口拖着。他们没有通知秦简,也是因为觉得秦简在这种事情上,完全帮不上忙。秦平在信中无意中提了一提,谁知叫秦简看见了,他就不由得发起愁来。
这可是他的终身大事,眼看着就要被迫娶一个不想娶的女子了,一辈子都要受累,叫他如何不愁呢?
(https://www.piautian55.net/book/382407/374897350.html)
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www.piautian55.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piautian55.net